长毛猫都有什么原因?
这个问题的源头,可能要从人们对于“纯”和“不纯”的认识上找起点——人类总是倾向于给事物一个定位,然后给予这事物以定义,如果这定义符合自己的预期,那么这事物就“对”了;反之,则“错”了。 例如,在判断一只猫咪是否纯种时,人们总习惯于将CFA、TICA等机构制定的品种标准当作衡量“纯”与“不纯”的唯一标准,只要猫咪不符合这些标准的描述,就会被认为是“不纯”的——而“纯”自然就有了一堆优点,“不纯”自然就有一堆缺点。 但问题是,这些品种标准是基于一群猫咪的统计平均值而来的,它所描述的是“大多数”的情况而非个体的差异性。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:同样是CFA英短蓝猫,有人觉得它是“纯”的,有人却认为它“不纯”;同样是一窝小猫,有的被认可是“纯”的,有的却被认为是“不纯”的。而这种由“纯”及“不纯”的感受是很主观的判定,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。 所以,归根结底,其实还是人们对“纯”与“不纯”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引起的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在于此——重新构建我们对“纯”与“不纯”的认知。 我认同的一个观点是,纯种的概念应该更偏向于性状的表现程度(genotypic expression)而非遗传基因本身(genetic composition)。也就是说,不同血统的猫咪,由于基因库的不同,有可能从遗传的角度来讲存在一定差异,但这种遗传上的差异并不一定会表现出性状(expression)上的差异。而能够表现出性别、体型、颜色等性状差异的基因,我们通常称之为表型基因(phenotype gene)。所以,表型基因的表达才是我们评价“纯”与“不纯”的真正依据。
而长毛并不是一个纯基因(genetic)的问题,而是一个表型基因(phenotypic gene)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即使是同一种血系的猫咪,因为表型的表达会受到环境因素、应激状态等诸多影响,有可能出现两只猫猫有着相同基因型的不同表现型,即同为“长毛猫”的可能性。单凭基因无法完全决定表现的类型,而表现类型才会最终确定我们是“纯”还是“不纯”。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,不要过于执着于寻找一只“纯”长毛猫,可以尝试寻找一窝或一对拥有近似表型基因的长毛猫猫,或许更能达到你期望的结果。